行业新闻

查看分类

“唯浓度论”,该收手了!

作者:青眼葱白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37q7W13OIwoYJqB37Rbw 时间:2023/6/8 16:45:03 次数:

“功效护肤有效成分浓度越高就一定越好吗?现在这种卷浓度的做法就是错的呀!”

“一味堆砌原料是一种功利且激进的态度,功效护肤快变成原料堆了。”

“功效护肤品再这样激进下去,就真的是对消费者作恶了。”

……
 
近日,“护肤品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下称:为了玲飞)账号发布了一条名为《评测了15年护肤品的博主的心里话——功效护肤里的“罪与恶”》的视频,以一位博主的视角,聚焦行业卷浓度的风气,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一些“伤害”。
 

视频发布后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行业人士纷纷表示,一味“卷”成分浓度很不科学。同时,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消费者对护肤知识的了解,“配方党”开始崛起,这种“卷”成分浓度的现象有望进入分水岭的阶段。



成分党是双刃剑,多个品牌踩红线


追根到底,行业卷成分浓度的现象与近十年美妆行业成分党的崛起有关。起初,消费者为了更科学地辨别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一批成分党悄然诞生。根据美国舆论调查机构Harris Poll在2015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59%的用户在购买化妆品时会关注成分。
 
与此同时,当时也正值网红/KOL的兴起,一批有着专业知识的自媒体达人开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各种化妆品成分的科普信息,他们的出现助推了成分党的兴起。很多原本生僻的成分被消费者烂熟于心,甚至有不少美妆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直接以成分命名。
 
经过不断演变,不少品牌将成分奉为圭臬,似乎只要添加了某种功效成分就等同于产品有效,而且所谓浓度、添加量从2%到5%再到10%以上,层层叠加,互相攀比。
 
在“为了玲飞”上述视频中,行业知名美妆博主“俊平大魔王”(下称俊平)也表示陷入了深思,“现在很多女生烂脸了,皮肤屏障受损了。(我在想)会不会可能是我们的原因,因为最早我们就是在做成分科普、功效评测。但是十多年过去,发现好像整个行业倒过来了,变得很激进。”

毫无疑问,俊平所担忧的也正是当下行业现状的缩影。
 
“太复杂的信息很难高效传达,大众往往喜欢简单的故事”。对于品牌而言,基于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以及社媒平台上成分党KOL的宣传,消费端对于配方的认知并不深,而成分作为能够影响功效呈现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同时,基于消费者的护肤需求,大部分化妆品的功效与产品中的活性成分存在着直接关系。成分在内容的表现上简洁直观,消费者都非常喜欢分析并讲解产品的成分表。
 
因此,在大热的功效护肤市场,产品关键成分的露出似乎成了与消费者沟通最佳渠道之一。而关键成分的浓度高低,更是功效护肤品的重要卖点之一。
 
但不可忽视的是,就在这样一场关于成分浓度的大比拼上,也相继有品牌因为“卷”浓度而栽了跟头。
 
譬如,此前,上海黛莱皙化妆品有限公司宣称“黛莱皙赋活焕采美容水有高达60%二裂酵母焕能维稳水油双向平衡”,但经查发现,该产品中的“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滤液”的占比仅为49.55%,涉事企业被罚款56万元。
 
再如,广州天生丽质留样室货架上的“朵拉朵尚玻色因抗衰双宝精华液套盒”等两款产品的外包装的正面明显位置均标示有“10%玻色因”,但经检测发现玻色因在该产品中实际含量为2.5%,未到标注的10%,该公司被罚没28万元。
 
可以看到,不少品牌均曾在“浓度”上吃过亏。而对于此类违规事件,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化妆品行业“卷”浓度是主因。
 
目前,“卷”浓度的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真浓度,添加多少就宣称多少,品牌间往往会互相攀比,这样就会误导消费者认为,浓度越高越好。但实际上,高浓度不见得一定就是好,部分消费者可能有不耐受、过敏等不良反应。
 
第二种是,利用某个活性成分在“复配原料”的浓度,将“复配成分浓度与单一成分浓度”混为一谈。
 

第三种,利用原料的纯度作为宣称,误导消费者。原料的纯度与该原料的核心成分在最终的化妆品中的浓度不是一个概念。


通常,纯度是指一款原料中的核心成分与杂质的关系。以玻色因为例,其核心成分为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通常所说的“纯度98%的玻色因”即是指原料的核心成分占比为98%,2%为原料杂质。
 
“浓度为30%的玻色因”则是指,玻色因原料在使用时需要与水、丙二醇、防腐剂等溶剂配合使用,这其中玻色因的占比为30%,其他溶剂的占比为70%。
 

而添加量则是指添加一款原料的数量,如某款产品中添加了20%的“浓度为30%的玻色因”,是指“浓度为30%的玻色因”在产品中的占比。最终,玻色因在该产品中的添加量约为5.88%。



行业标准未统一


多位法规人士还表示,卷浓度的背后还有一大原因即,在技术监管层面,有浓度检定方法的原料太少,除一些常见安全技术规范内的防腐剂、防晒剂、染发剂外,大部分的原料都没有检定方法。而往往一些中小生产企业更没有能力去验证原料的真实浓度,也不想去验证。这也导致了部分原料商弄虚作假、互相卷浓度变得肆无忌惮。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称,目前很多化妆品功效并没有出台“国标”的评价检测方法,如滋养、舒缓等,因此,只要有相关资质就能做评价。“送检就出报告”的行业现状进一步导致了大家疯狂卷浓度、卷功效。“没有规则和裁判,在合规的角度看,大家都是符合法规要求的,因为大家都能提供功效评价报告。而由于没有统一功效评价方法,因此,连监管部门都很难反驳或质疑品牌方的宣称是否虚假。”
 
此外,从更深层次来看,注册人/备案人也存在着不一定真正知道“浓度”的情况。如果,化妆品品牌方或是工厂没有对原料的纯度或浓度进行检定,而又恰好遇到了原料商对成分浓度“作假”,那么,这时候产品所标的成分“浓度”就是不真实的。
 
有行业人士更是直言,同样的一个功效,要把功效的数据做漂亮,成本并不高。因此,中小品牌卷大品牌的门槛很低。“也许有品牌愿意合规合法宣传,但大部分同质化的内卷下,谁也不愿意做那个‘傻子’,宁愿卷死别人也不愿意等死。而大部分消费者也希望花同样的钱买浓度更高的。”
 

某资深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有些化妆品里添加的有效成分的浓度可能并不高,但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品牌就一味吹高自己产品的有效成分的浓度,因此最后一方面消费者也没有因此而烂脸,但是这样又进一步导致了其他品牌的攀比。最终就形成了当下的卷浓度乱象。”



为何“卷”浓度不科学


存在不一定合理,大部分工程师一致认同,“卷”浓度并不科学。
 
荃智研究院首席研发官张太军认为,“卷成分浓度本来就毫无意义,属于非常粗浅的卷法。并非是所有成分的浓度越高就越好,有些成分的浓度高了还会有害。”在他看来,行业卷浓度是很不科学的,这是在“欺负”消费者认知水平低。
 
“我印象中,在10年前,行业很少有卷浓度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成分党的一种延伸‘卷法’,所以核心原因还是成分党的产生。但这都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卷法,是一种迎合和献媚的手法。”
 
“卷浓度实际很容易掉入自己挖的陷阱里面。因为每个配方的吸收能力并不一样,同样的浓度效果也并非就相同,因为要克服皮肤的天然屏障,还需要很多其他技术的辅助。在皮肤表面摆上同样浓度的分子,并非就预示同样的效果,配方设计不一样,吸收力也会有高有低。”
 
“最关键的是要看这个成分的起效浓度。如玻尿酸(透明质酸)一般添加量达到0.02%至0.05%左右,就有保湿效果了,烟酰胺的浓度在2%-5%就可以改善色素沉着等等。”
 
“有许多活性物,浓度到了一定程度,功效也不会继续增强了。”
 
……
 

对于当下卷浓度的现象,化妆品研发工程师们都颇感无奈。他们均表示,一味追求成分浓度的高低并无意义,也不科学。“即便是同一成分的同一浓度,不同生产工艺、生产厂家等,其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配方党崛起,“卷”浓度进入分水岭


毋庸置疑,化妆品不只是单一成分的构成,是相互的协同作用,还包括量效关系,彼此配伍与体系结构等。
 
因此,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消费者更加成熟后,成分党会慢慢进阶成“配方党”。上海全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祥铭曾在接受青眼采访时表示,“成分党会不断升级,不再单纯追求纯粹的成分含量,包含来源、工艺、对护肤的有效性、对多种不同场景下的安全性等均是未来可提升的点。”
 
张太军也表示,成分转化率最重要,配方协同增效比单一概念更有效,单一地迷恋成分没有意义,配方最重要。“配方科学更值得大家关注,此次的纪录片也是在给行业以提醒。告诉大家这样卷浓度所存在的隐患,应该就此收手了。”
 
事实上,也的确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配方了,此前曾一度吃到成分党红利的品牌也在转型。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醒时,卷成分浓度的乱象也必将会有所收敛。从这个角度来看,卷成分浓度已达到了分水岭的阶段。

可以看到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醒时,卷成分浓度的乱象也必将会有所收敛。从这个角度来看,卷成分浓度已达到了分水岭的阶段。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搜索服务,如有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负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