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查看分类

汞超标近40万倍!又一美白产品爆雷

作者:化妆品观察 蔡杏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vjx_7lRCWjlE68TQqiCkA 时间:2022/12/10 13:21:28 次数:

化妆品行业又现汞超标事件。


日前,陕西省药监局公布第二批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典型案例,其中,雁塔区伊唯美容院所售三无化妆品汞超标近40万倍,造成多人汞中毒,目前已立案调查。


汞超标,是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常踩的坑。“一白遮百丑”的审美理念下,美白市场需求旺盛,市面上宣称“美白效果立竿见影”的产品层出不穷,而背后大多添加有汞等高风险物质。


该案无疑再次给不法商家敲响了警钟,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化妆品不是速效产品,违规添加禁用物质以达到‘极速美白’功效的方法不可取。”



01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三无化妆品“毒”倒8人


据陕西省药监局披露,2022年5月19日,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线索,“雁塔区伊唯美容院”销售三无化妆品,造成多人汞中毒。


经查明,其经营者王某某于2017年7月7日从淘宝网购入原料,在市场上购入包装盒,并贴上自制标签,以“调理膏”、“调理霜”、“神奇修复霜”、“排毒胶”、“多效修复水”、“多效修复霜”、“肤立净”等商品名出售。


冉某某等8人自2018年起至2022年分别从王某某处购买上述产品,货值金额达15万余元。由于长期使用该化妆品,冉某某等8人均感身体不适,经西安市中毒诊治中心检查,体内汞含量已经超过正常参考值,其中冉某某被诊断为肾病综合证。西安市监局从冉某某等人处提取的“调理膏”经西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显示汞含量分别达到391938mg/kg、47003mg/kg、34199mg/kg、339393mg/kg。


事实上,汞及其化合物已被收录在《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中,并且《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已明确要求,汞在化妆品中的使用量不得超过1mg/kg。也就是说,涉案化妆品中汞含量严重超标,高出近40万倍。


由于王某某涉嫌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且给冉某某等8人造成身体损害,2022年6月6日西安市监局立案调查,并于6月29日移交西安市公安局环食药支队并追究刑事责任。


“汞严重超标,这个危害很大。”行业资深产品经理郭晓峰指出,生产伪劣产品,可能还涉及危害公共安全,“如果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理,可能不仅是终身禁业的事。”


化妆品观察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西安市雁塔区伊唯美容院由王某某成立于2019年6月,经营范围包括生活美容服务(不含医学诊疗)、美甲、美睫、纹绣服务等,目前经营状态显示“已注销”。



02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为何屡禁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一向是汞超标的重灾区。


譬如,今年3月,美白祛斑品牌蜜芝泉因相关产品汞超标,被国家药监局责令停止经营。9月,江苏省查获了一起非法加工生产、销售违规化妆品的案件,其中,涉案的“老中医”美白祛斑霜汞超标2万倍;同样是在9月,央视新闻报道了另一起规模化生产销售汞超标的化妆品案,其中,涉案的“苗皇后”相关美白产品被曝汞超标4万倍。


汞对人体有害已成常识,公开资料显示,长期使用汞超标的化妆品,会出现汞中毒现象——轻则导致过敏,重则导致肾脏、神经功能系统等多方面器官受损,尤其是肾脏会引起血尿、蛋白尿、尿毒症,甚至会引起死亡。


“作为禁用原料,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是否超标,是产品上市前必检项目。”广州某企业研发工程师表示,化妆品备案之前都需进行常规9项检测,符合要求才可以备案。


法规明令禁止,且有前车之鉴,为何化妆品中非法添加汞仍屡禁不止?


这主要源于汞具备显著的美白功效。公开资料显示,化妆品中的汞一般是无机汞,主要为硫化汞和氯化汞两种形式。汞离子可以导致蛋白变性,能够通过抑制黑色素形成过程中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从而达到迅速美白祛斑的效果。


“消费者追求立竿见影的美白效果,一些无良商家抓准了消费者的求美心理,为追逐短期利润,不惜添加违禁物质铤而走险。”某品牌研发负责人分析道。


郭晓峰持有相同观点,“若汞严重超标,大概率就是为了追求美白效果,人为添加的。”



03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研发实力做支撑  

“美白神药”搅浑超600亿市场


在化妆品行业中,美白始终是一条热门赛道。


据美丽修行大数据,近年来,美白淡斑需求快速走高,从2019年到2022年关注度飙升9倍,中国的美白淡斑市场在过去6年时间内增长了42.6%。另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美白市场监测及前景预测报告》,超过80%的女性有美白需求,而每年有近660亿的美白消费市场。


而与市场高需求相对应的,是美白类产品门槛提高。根据新规,美白类纳入特殊化妆品管理,且需进行人体功效评价试验。


夹缝之中,美白祛斑类化妆品野蛮生长,乱象横生,与汞类似,一些可以起到“快速美白”效果的成分,如氢醌、苯酚等禁用原料均受到不法商家的青睐。


以氢醌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可通过减少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生成,一度与美白画上等号。但临床数据证实,长期使用氢醌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甚至有诱发皮肤癌的风险。


此外,在“翻车”的美白护肤品中,也屡次检出禁止使用的糖皮质激素,以及甲硝唑、氟氧沙星、氯霉素等抗生素。“非法添加该类禁用物质的化妆品,会出现皮肤状态迅速改善的假象,但长期使用会引起皮炎、过敏等症状,得不偿失。”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还有一些商家在面膜等护肤品中大量添加荧光剂,号称‘一敷就白’、‘一贴就亮’,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敷面膜带来的美白效果,其实这是荧光剂造成的假象。”上述某品牌研发负责人补充道。


他坦言,“市面上宣称可以‘极速美白’的产品都暗藏猫腻,最常见的就是在产品中非法添加重金属、有毒物质、激素,以及荧光剂。”


“化妆品不是速效产品”, 郭晓峰亦表示,一方面,品牌应建立原料审查体系和夯实技术基础,让产品安全有效;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得提高甄别能力,拒绝使用来源不明、标签不全的产品,不要相信所谓的“美白神药”。


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管理力度,已曝光了多起化妆品含禁用或限用的有毒物质及非法添加激素等事件。譬如,去年浙江省临海市公安局召开“09·01”重大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案新闻发布会,涉案产品便是超量添加重金属汞及荧光剂,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


“监管趋严,守住安全底线,杜绝劣币驱逐良币。”上述广州某企业研发工程师指出,美白类产品已列入重点监管范围,宣称美白功效就应当添加合规的美白剂原料。


虽然化妆品美白剂清单还未出炉,但早在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便在科普文《浅谈美白化妆品与美白剂》中指出,我国常用的美白剂包括: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抗坏血酸葡糖苷、3-邻-乙基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磷酸酯镁、凝血酸、甲氧基水杨酸钾、红没药醇等。


而自2022年10月1日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违规添加将无所遁形。郭晓峰提醒,“企业最好不要抱侥幸心理,守法才是长久从业的前提。”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搜索服务,如有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负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