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查看分类

这一美白成分又“出事”了!

作者:青眼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oeHyY0v-GsFJZNgUTVfdg 时间:2022/9/23 13:19:04 次数:

这可能是今年翻车最快的品牌。


今年5月才在社交媒体悄然走红的美国小众功效品牌ASDM,短短3个月后就被指会导致皮肤白斑,而“罪魁祸首”竟指向该产品中的熊果苷。

 

因为潜在释放氢醌风险,欧盟在化妆品中禁用脱氧熊果苷,此白斑事件一出,“熊果苷”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再现白斑事件?又一品牌翻车


据公开资料,品牌全名是ASDM beverly hills下称ASDM译名为“比佛利山”),事情起因是,小红书一位经营两个账号共1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评论用小小号”“美容小小王”推荐了含有高浓度熊果苷的ASDM美白身体乳并自创了ASDM美白身体乳与其他品牌如芯丝翠MMCellbooster果酸身体乳混合使用的方法目前该推荐笔记已被博主隐藏)。

  

从网友评论和网络可查的一些信息来看,该博主推荐的方法需要大量用到ASDM美白身体乳,一次用量高达20泵。

图片
▍截自百度,小红书内容片段(指向“评论用小小号”账号,笔记已隐藏)

 

从该博主日常发布的笔记内容看,其自诩“地表坠强美白混合法首创者”,并称“美白祛痘是我的拿手绝活”,关于美白的笔记内容标题夸张,多出现“白成纸人”“心狠手辣式美白”等吸睛词汇。自其推荐后受到大量粉丝和素人追捧,ASDM美白身体乳在小红书开始走红。

 

8月11日,一位几千粉丝的新博主(“奶皮Niko”)对ASDM美白身体乳和这种混合法提出质疑,认为该产品有产生氢醌的风险,引起双方持续骂战。

 

直到近期,有部分网友爆出使用ASDM美白身体乳以及这种混合法后皮肤出现白斑,让同样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产生恐慌,停用产品并引发退货,一时间,“ASDM美白身体乳易产生氢醌导致白斑”的言论四起。

图片
图片
▍截自小红书评论区

 

事后,上述10万粉丝美妆博主迫于压力在小红书公开道歉,称自己“不懂成分,护肤方法都是自己摸索出来”“这个方法太刺激了”。但同时,该博主也针对“奶皮Niko”等小红书用户发布了指控侵权的律师函。

图片
▍截自小红书用户“评论用小小号”(9月7日19:14截图)

 

事情到这里,两位美妆博主的骂战告一段落,但刚刚走红的ASDM仍然要面对质疑。到底是ASDM身体乳产品有问题,还是博主推荐的混用方式有问题?白斑的出现,是熊果苷导致的吗?




熊果苷惹的祸?


据了解,ASDM官网在该事件爆发后曾发布一则澄清公告,否认产品会导致白斑,认为是该博主混合不同种类的酸性乳液,才可能导致皮肤产生白斑反应。ASDM官方还在说明中提到α-熊果苷只会在碱性环境中转化为对苯二酚,也就是氢醌,但在pH2.3-7.6范围内是稳定的,而ASDM的身体乳产品的pH值为3.0。


但网友显然对此并不买账,认为ASDM这一澄清是避重就轻,很多人实际使用更多的是含有β-熊果苷的产品,但ASDM官方并未对此进行说明。目前,ASDM官网已删除该公告。

 

青眼了解到,ASDM身体乳目前共有4种不同版本,其中包括官网在售的含有10%α-熊果苷、3%曲酸等成分的身体乳“小粉瓶”,含有2%α-熊果苷、2%β-熊果苷、2%曲酸的“小蓝瓶”,和10%α-熊果苷、15% 乙醇酸的“美白凝胶”3款产品,以及一款已于2018年10月官网停产下架的10%乙醇酸、8%β-熊果苷、5%α-熊果苷、5% 曲酸、5%乳酸的“旧版小蓝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已经在官网下架的“旧版小蓝瓶”目前在淘宝C店及拼多多仍在热销,且是上述4款产品中销量最高的,也是小红书用户们使用较多的一款。

 

“配方本身肯定是存在风险的,特别是含有8%β-熊果苷这个。一般而言,β-熊果苷添加量超过3%就容易降解出氢醌。”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告诉青眼,“氢醌在医学美白的副作用,就是长期使用会导致局部白斑。”

 

事实上,氢醌是合成熊果苷的原料。β-熊果苷可被人表皮微生物和β-葡萄糖苷酶水解为氢醌,且酸性环境和人工汗液可促进这种水解。

 

而上述美妆博主推荐的“美白混合法”给ASDM身体乳搭配的无一不是含有高浓度果酸的产品,最高果酸浓度高达30%。

 

对此,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指出,“这么高浓度的果酸,一般不能和美白成分同时使用。果酸为熊果苷过量经皮提供了更大的风险。”国内某新锐功效品牌总监也表示,“太粗暴了,果酸剥脱,同时叠加使用皮肤会不耐受,出现不良反应。”

 

“这个体系如果加了果酸和乳酸,pH值过低,刺激性更大。”陈来成也同样认为,高浓度果酸混合高浓度熊果苷存在风险,这种混合使用的方式更不可取,“一般情况下,‘刷酸’后短期肯定不能用美白祛斑产品,要用修复产品。”

 

青眼注意到,该事件后,ASDM官网身体乳产品的销售页面均添加了相关提示,明确该产品含有果酸,不建议与其他果酸产品混合使用。




熊果苷的“危机”


如今这一白斑事件,虽然源于市场对美白强功效的盲目追求。但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3年“杜鹃醇白斑”事件。同样是白斑,同样是氢醌,只是当初站在风口浪尖的是“杜鹃醇”,而如今是“熊果苷”。

 

当初“杜鹃醇”相关产品并未批准在我国销售,但熊果苷却是老树发新芽,成为美白明星成分。熊果苷可分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以及脱氧熊果苷,目前在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主要有两种,α-熊果苷和熊果苷(即β-熊果苷)。氢醌在我国为化妆品禁用成分。

 

目前,熊果苷在化妆品中属于常见美白成分。有数据显示,截止发稿在备案有效商品中使用次数为21289次,α-熊果苷为21489次,仅这一个月就增长了近700次。显而易见,如今α-熊果苷的势头已经超过熊果苷。

 

“α-熊果苷虽然也是氢醌的衍生物,但相较于β-熊果苷是比较温和的,稳定性更高、刺激性更低。”多位研发工程师告诉青眼,在价格下降后,如今品牌大都会选择使用α-熊果苷。“但问题是,对于熊果苷的使用,比如限用量,国家并没有标准,只有行业标准。”

 

陈来成告诉青眼,α-熊果苷化妆品中使用一般不超过5%,皮肤用制剂也建议不超过10%。上述国内某新锐功效品牌总监也介绍称,根据要求,β-熊果苷的美白推荐用量为1%-7%,“我们一般也只用3%。”

 

据悉,出于安全考虑,韩国允许熊果苷作为化妆品美白成分的规定使用限量为2-5%。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欧盟,越南近期也宣布考虑到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氢醌,将在化妆品中禁用脱氧熊果苷。

 

如今白斑事件再出,和氢醌相关的熊果苷无疑也难逃新一轮的审视。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搜索服务,如有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负责删除。